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城市低碳化进程要防止泡沫

发布时间:2016-09-01 发布人:贝恒

  简介:日前,在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复旦大学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共同举办的2011低碳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东英吉利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比格斯比抛出一连串疑问。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也认为,中国的城市存在过度建设的现象,催生出三种泡沫。

  “城市能够保留过去、预测未来吗?它是否带有一个国家的标志,或者有拥抱全球的特点?它是一个地点还是一系列想法,是名词还是动词?能否像读一本自传一样阅读一个城市?每个人能否把自己定义到一个城市中?”日前,在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复旦大学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共同举办的2011低碳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东英吉利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比格斯比抛出一连串疑问。在他看来,城市的发展让汽车的速度回到了“马车时代”,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固然降低,但污染和腐败也在滋生……

  论坛上呈现的另一组数据是:20年后,全世界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在中国,每年有1500万到2000万人 “进城”。而30年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18%。

  变化正在发生,城市未来向何处?当“低碳”日益成为共识,追问“如何低碳”似乎才回归了问题本质。

  低碳,为什么是城市?

  低碳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为何低碳城市会成为多数专家的答案?

  “可以说,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后又一次重大变化,”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毛佳睴直言:“低碳城市的理念引领着产业、经济、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而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吴建平看来,“21世纪的前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近50%,且仍将保持非常快的发展势头。但资源利用的效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种解答,低碳城市逐渐浮出水面。

  什么是低碳城市?复旦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系教授王祥荣指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能源消耗、碳排放与整体经济发展的比例保持在较低水准”。

  据王祥荣研究,近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很大程度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其中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建筑、交通、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相关。城市正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灾区”,排放量占75%到80%。根据测算,如果不加节制地无序排放,到2020年,国内碳排放很可能会较2005年上升约60%。而到2025年,将有10亿中国人住在城市,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219个。种种预测表明,为城市能耗和排放“瘦身”已是箭在弦上,低碳城市进程迫在眉睫。

  那么,以城市为单位推进低碳,是否可行呢?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强调,无论是法律、政策、产业或者技术,以城市为单位加以推动都不是最优选择。“但无论法律、政策、产业或技术,面向的对象都是消费者。而城市正是消费者最集中的地方。通过城市的发展,能深化低碳的消费理念,进一步扭转人们对低碳的需求。这是以国家为单位无法做到的。”绑定低碳与城市的关系之后,实现低碳愿景的可行性将大幅提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提出,目前全世界在低碳方面共同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为世界的低碳化作出贡献,第二是在生产资源逐渐减少的前提下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第三则是每个人能对大自然承担起多少责任,“在低碳化这个超越国家、民族的话题中,城市是发展空间******的单位”。

  低碳,城市挤出泡沫

  低碳城市目标明晰,但发展路径及前景仍未明朗。

  最显见的问题就是标准的缺失。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彭仲仁表示:“目前评判一个城市是低碳还是高碳,缺乏明确的标准。”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针对中国现状坦言,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打“低碳牌”,但很难找到一个通行的标准。“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气候、降雨量、土壤制备、文化等情况来制定独特的路径。阳光充足的地方可以发展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风力。”

  但王祥荣也指出,在缺少通行标准的情况下,各城市固然可以因地制宜,现实却不容乐观。目前中国有超过百个城市提出了建立低碳城市的目标,可定位不准、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现在不少城市的布局与低碳城市的理念存在冲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用 “高耗能”和“欠紧凑”总结当前国内一些城市“不低碳”的规划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住宅在城市边缘地带兴建,交通耗能急剧增加。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城市居民上下班通行时间甚至达到1小时至3小时。”周伟林从资源分布的角度提出,中国人口多的地方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多的地方人口稀少,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这才有了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长距离工程。正因为这样,规划低碳城市时,更应对人口和资源综合考量。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敬东指出:“城市建设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格局之后,空间具有强烈的锁定效应。因此,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低碳城市建设,是未雨绸缪。”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也认为,中国的城市存在过度建设的现象,催生出三种泡沫。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在过去十几年中从远低于世界人均蹿升到高于世界人均,主要的诱因是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大发展。“我们获得每一分GDP的增长,必须付出一点几分的能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些东西过度建设了,泡沫由此产生。”戴星翼介绍说,城市泡沫首先是因为很多建设项目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产业生命周期缩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浪费。其次,中长期城市规划缺乏对人口规模的准确预计,导致公共设施利用率不足。此外,在住房等城市建设中,不合理的布局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以上海的新城建设为例,戴星翼指出,市郊个别新城规划之初就引入了低碳理念,但现在则出现了夜间人口不超过千人却灯火通明的状况。“这究竟是低碳还是高碳,有些搞不明白。”

  低碳,通往美好城市

  “探索低碳城市的解决方案,必然满足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可复制,第二是可规模化,第三是市场推动,第四是有操作性。”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叶祖达表示,“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的20%,这在全人类的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缓解资源压力,必定要制定低碳城市规划策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叶祖达还强调,对单个城市来说,低碳城市除了大的框架,还需解决六个问题:第一是基于中国的特殊性,必须兼顾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第二是政策需要地方化,强调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第三是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第四是规划温室气体的清单。第五是建立地方能力。第六是必须通过市场力量引进投资。

  王祥荣则对低碳城市的发展给出五条建议。“第一要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出低碳产业的支持系统;第二要优化能耗结构、提高能效;第三要坚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主导,公交优先;第四要开发低碳建筑,设立碳排放基金;第五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推动公众的低碳意识。”拿低碳交通来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表示,2009年上海交通系统使用的能源大体占总能耗的22%,碳排放总量在1400吨左右。不难看出,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政策到产业,从法律到意识,低碳城市的未来是统一的,也是多元的。周伟林表示,低碳城市应从复合多元的角度来考虑,在时间的维度上比较,“有些地方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是高碳的,有些地方有条件发展旅游业,低碳之路可能就更好走些。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转型。”敬东则将目光聚焦在单一城市内,认为要划分不同区域,对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实施区别对待。而对不同的城市功能区,例如生活区、工业区、商务区、服务区等,也应有不同的低碳规划。

  “低碳不应仅限于一个概念,低碳应该是具体的,应该让普通百姓都能接受,明白低碳能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新军告诉记者。


版权所有© 上海贝恒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15946号

技术支持:35互联

QQ客服

客户留言

021-57233655